逗比系,设计湿,练级中

关于努力,时间与目标

<<Don’t make me think>> 中有这样一条准则: 省略不必要的文字,不要在web上写作的艺术。去掉每个页面的一半文字,然后再去掉剩下的一半。

每次看到这段都有点心虚。

我是一个很容易讲话啰嗦的人,设计时也有同样的毛病。会花很多时间在页面或排版上写大段的介绍与说明,尤其是在做DEMO中,写完之后能把自己感动得一塌糊涂,后来却发现根本没人看。仔细想想大概是犯了两个错误:

1、没有站在受众的角度去考虑。

用户使用产品是为了解决自己的需求,不是来欣赏情怀的。所以大段的文字除了感动自己之外,反而会给用户留下过重的视觉负担。

2、用自以为是的努力,掩盖本质问题思考上的懒惰。

之前一直有种错觉,认为我做的够多、付出了足够的时间,所以就会得到相匹配的成果。比如在页面上费尽心力写下的指示说明,比如设计的庞大而复杂的功能。但是仔细想一想:

  • 用户真的需要这些功能吗?

  • 用户会去认真看你写的说明吗?能够理解吗?

  • 按照设定的步骤,用户可以顺利完成自己的目标吗?和之前有什么区别呢?

这大概就是一种努力的错觉吧。一直按照自己最舒服的方式去努力,却不考虑真正的需求与目标是什么,始终在回避一些核心的问题,觉得只要这样一直做下去、不用想太多就好了吧。最终呈现的作品也是满满的自嗨。等到作品被质疑和挑战的时候,内心又愤愤不平地想,我做了那么多,你们都看不到我的努力吗!(忽然想到了一些脑残粉们=。=)


想起一个满有意思的案例。

小学时,在我的央求下,我妈给我买了一个松下的随身听,比图上这个要高级,蓝色全金属机身非常漂亮。当时价格不菲,我完全是被机身内部复杂的工业设计结构迷住了,机器打开合上时声音尤其悦耳,那种精致的质感是我在其他产品上完全没有体会过的,所以就求来当生日礼物。不过用了没多久就被我闲置了,变成了一个悲伤的故事。


当时一个小学生的需求是:

  • 需要一个能外出时听歌的装逼神器,来配合自己与众不同又有品位的形象

  • 主体使用场景:春游秋游、和同学出去聚会

  • 关键词:装逼、偶尔外出使用

但松下这款产品的特征:

1、电源麻烦:要么外接两节7号电池(一会就没电了还丑),要么使用自带工具充电一个底座+一个变压器(要充很久,而且程序很繁琐)

2、沉,别腰上裤子要掉;揣兜里走路艰难;基本只能扔书包里那种。

3、操作麻烦。上面按键好多都搞不清楚,说明书好长看懂了也记不住救命。。。

所以哦,带着这个随身听出去,我要提前捣鼓一晚上充好电,再牺牲掉包里两包零食的重量,最后两手捧着一个小砖头自己在那得瑟。然而我还是很悲伤得发现,同学们对我的高科技随身听完全欣赏不来,还不如隔壁一百多买的MP3,装逼彻底失败。

大概就在那之后没两年,磁带和随身听也逐渐在人们的生活中消失了。我在一个时代浪潮的末尾,买了一个设计精巧的产品,最终却也只能让它一直沉睡在灰里。我相信那个年代的设计师,肯定也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与执着,但却注定是没法在群众里广泛推广的产品。 虽然现在这么说很马后炮,不过当年因为抓不准用户需求而死掉的工业产品,真的一点都不比互联网里的少呀。

回顾自己以前做的很多事,这种缺少思考的努力太常见。最近越来越有感受,所以写下来多多警醒吧。

评论 ( 3 )
热度 ( 5 )

© 一只汪的世界 | Powered by LOFTER